勇士的角色:人民军队美制BT-13A飞机
勇士的角色:人民军队美制BT-13A飞机
作者 中华幼鹰/鹰击苍穹
BT-13勇士是伏尔梯/伏尔提公司研制的全金属双座单引擎下单翼基础教练机。
BT-13以飞行容错性高和坚固耐用而闻名。
飞机的历程经历了从高级教练机向中级教练机的角色转变。
1938年,伏尔梯/伏尔提飞机公司开始研制单引擎驱逐机,内部型号Model 48。
此时,美国陆军航空队正在寻求基础战斗教练机,并准备大批订购。
于是在Model 48驱逐机的基础上,设计了基础战斗教练机,内部型号Model 51。
1939年3月24日,Model 51原型机首飞。
飞机为悬臂式下单翼结构,采用功率600马力的普惠R-1340-S3H1-G活塞式发动机,双叶金属螺旋桨,可收放的起落架,封闭式驾驶舱,双联控制系统,配备“盲飞”设备。
下单翼飞机敏捷性较好,适合于特技飞行训练,但稳定性不如上单翼飞机,因此,机翼的设计采用了上反角,以增强稳定性。
虽然下了不少功夫,但竞标未能真正获得成功。
美国陆军航空队将其命名为BC-3基础战斗教练机,测试后认为可以接受,但却出具了保留意见。
评估人员认为其600马力的发动机功率太大太危险,可收放式起落架的操纵也过于复杂,并不适合年轻学员使用。
随后,军方购买了原型机,以作进一步测试评估。
这样,仍然保留了一丝希望。
之后,伏尔梯/伏尔提公司首先将其改型为出口版,内部型号Model 54。
不久,又根据军方的意见,推出了改用功率450马力的普惠R-985活塞式发动机、固定式起落架的简化版,内部型号Model 54A。
美国陆军航空队认为飞机的容错性、稳定性都不错,并且坚固可靠,是向新飞行员教授基本飞行机动、仪表飞行和射击技能较为理想的选择。
因此决定把Model 54A作为初级教练机与基础战斗教练机之间居中的基础教练机使用,命名为BT-13,订购300架。
这个决定使得飞机的前景柳暗花明。
1940年7月28日,BT-13原型机首飞。
飞机的飞行特性表现得相当温顺。
其后,BT-13飞机的行情一路上扬。
1941年,开始生产取消起落架整流罩的Model 74,命名为BT-13A。
在战争的需求下,BT-13A一共生产了7037架。
BT-13A由气冷、增压式普惠R-985系列九缸径向发动机提供动力。
发动机长1.076米,直径1.162米,重量294-311千克;压缩比6:1,海平面功率值:2200转/分时为420马力,2300转/分时为450马力。
用24V取代12V电气系统的型号被命名为BT-13B,生产了1125架。
采用450马力莱特R-975-11发动机的型号被命名为BT-15,生产了1263架。
飞机的生产持续至1944年。
其中1150架BT-13A和650架BT-13B交付给美国海军,型号分别改为SNV-1和SNV-2。
41-9777号BT-13A被作为战时试验飞机,使用塑料浸泡胶合板取代机身、机尾及机翼部分上贵重的铝,命名为XBT-16,但因比原来的飞机更重,并不成功。
BT-13是二战期间大多数美国飞行员的主要中级教练机。
飞机的飞行过载为+5/-2g,完全适合初、中、高三段式训练的过渡角色。
但这个过渡角色的地位并非屹立不倒,因为高级教练机也能兼任。
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,美国陆军与海军宣布采用高级教练机AT-6全面取代基础教练机BT-13。
飞机根据美国的租借法案出口到中国、法国、海地、印度尼西亚、以色列、菲律宾和南美国家。
抗日战争胜利前后,美国驻华陆军航空队移交BT-13A给国民党空军。
1945年8月1日,美军BT-13A飞机41-1308号移交国民党空军。
1945年12月9日,美军BT-13A飞机41-1224号移交国民党空军。
有消息说,总共移交约30架,国民党空军除用作训练外,部分配给作战部队用于恢复保持飞行技术和联络。
旧中国的民航也使用BT-13型飞机训练飞行员。
解放战争时期,人民解放军在地面缴获BT-13A基础教练机。
1948年12月1日,淮海战役,国民党军弃守徐州,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占领大郭庄机场,缴获飞机6架,其中包括1架故障的BT-13A基础教练机。
1949年11月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以后,BT-13A才修复投入使用。
空军通常按“Valiant”音译为“弗来特”飞机。
1952年,最后1架BT-13A飞机从空军退役。
中国航空博物馆引进了1架尚能飞行的伏尔梯BT-13“勇士”教练机。
BT-13A飞机乘员2人;机长8.8米,翼展12.8米,机高3.5米,机翼面积22.2平方米;空重1531千克,最大起飞重量2152千克;1台普惠R-985活塞式发动机,最大起飞功率450马力。
BT-13A最大平飞速度290千米/小时,巡航速度209千米/小时,实用升限6600米,作战航程1167千米。
